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俞榮
中高考落幕,一直處于高壓狀態下的家長和學生,此刻卻并沒有放松下來,一系列“考后綜合征”找上門來。
高考已經結束,不管結果怎樣,家長和考生都要理性面對,及早制定下一步的計劃和方案。
本期心理咨詢師韓明芳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省12355青少年服務臺專家,德州明芳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創始人。2005年至今專注、專業、規范做心理健康服務。為讓更多人受益于心理學,明芳心理推出系列公益沙龍《我的幸福我做主》。愿人人幸福,家家和諧,社會安定。
考后出現亢奮、焦慮,警惕“考后綜合征”
“我家孩子這幾天見不著人影,回來身上還有煙酒味,不會學壞了吧”,“我沒有考好,可能只有我自己上不了大學”……考生經歷大考后,內心的波動會直接體現在行為上,這個時期如果引導不慎,可能會讓孩子錯過十分重要的成長機會,并染上一些不良惡心,影響身心健康。
中考和高考這類大考后,由于壓力驟減,考生過分放松自己,使得生活作息等與考試前產生巨大變化。同時,處于等待分數、報考、等待錄取等一系列應激事件中,考生的心理起伏巨大。雙重應激條件下,若調適不當,許多考生可能出現損害身心的各種狀況,稱為“考后綜合征”。
家長和考生需要注意,如果考后出現亢奮、不知所措、心慌心悸、失眠焦慮等心理變化,應該需要提高警惕,早發現早引導,避免情緒加重。
有人在“崩潰邊緣”,有人在“瘋狂試探”
考后最常見的心理情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處于十分焦慮狀態中的考生,情緒來源主要是對于未來的不確定性,容易患得患失,雖然反復對照答案,仍無法確定自己的分數;另一類是狂歡亢奮狀態的考生,他們認為自己終于“解放”了,開始“報復性”娛樂,晝夜顛倒、放縱沉迷游戲,甚至會染上煙癮、酒癮等問題。
劉瑩是一名高考畢業生,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用她自己的話說“發揮好了能上一本,發揮不好的話,只能上個一般的二本”,而她心儀的學校是西南石油大學,這需要她超常發揮一點。她已經反復參照既往錄取分數線,仍不能確定自己能否考上,想得越多擔心更重,陷入一個死循環無法自拔,逐漸導致考生出現失眠,甚至抑郁情緒。
與劉瑩性格截然相反,藝術生紀斌考后幾乎天天和朋友聚會,他甚至給自己安排了一整個暑假的娛樂項目,蹦極、西藏游、通宵游戲等等都在其中,媽媽只能通過其他同學才能找到兒子,紀斌認為無論考試成績如何,先瘋狂過這一暑假再說。
積極溝通,學會主動表達“壞情緒”
對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韓明芳表示,“考試綜合征”并不罕見,也并不難調解,家長和學生只需要從合理放松、積極溝通等幾個方面入手,就可以有效減輕這種應激心理。
首先,考后的適當放松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畢竟學生們辛苦了這么久,適度放松是積蓄能量,也是為下一次爆發做準備。但放松的方式并不是通宵游戲、喝酒抽煙,而是有質量的享受青春,比如旅游、運動、學習游泳和駕駛證這類的新技能等等。高考后的假期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長也最放松的假期了,如果僅僅是在娛樂和玩鬧中度過,相信過不了多久你就會后悔。
其次,積極和父母、老師、朋友溝通,主動表達你出現的“壞情緒”和“小脾氣”,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向正在上大學的朋友們去傾訴,因為他們可能更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也會更加感同身受地給出合理的建議。
同時你要理性面對高中時代已經結束這件事,不管考得好與壞,家長和考生都要理性面對現實,接受既定結果,及早制定下一步的計劃和方案。如成績理想,可順利考入理想大學,但也不要竊幸太早,大學里學霸更多;如成績不理想,無法升入理想的大學,也要積極面對現實,盡早決定是選擇復讀或調整大學的選擇。
提醒考生,每當自己出現“壞情緒”時,就馬上給自己找一件可以全神貫注投入的事情,關注當下的事情,使注意力轉移,就可以減輕當下情緒,但要真正改變還需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
家是孩子的避風港,家長需幫孩子做好規劃
有些家長在高考結束后任由孩子“為所欲為”,看似讓孩子放松,實則不然。韓明芳表示,家長應與孩子共同探索興趣,給予資源、平臺、關注、尊重和包容,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建立自信。
在這個暑假中,增加有效親子陪伴。有效親子陪伴是指父母和孩子一起參與一個計劃的全部實施過程,以旅游為例,家長和孩子共同商議旅游地點、一起訂酒店、定路線等,還可以從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獨立性,逐步以成年人的方式學會規劃生活,有利于他們大學期間適應獨立生活。
此外,針對大部分家長特別看重高考成績的現象,這也會給孩子無形的壓力,做孩子真正的避風港吧,愛他不是因為他學習好、為你爭光,而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陽光健康樂觀的孩子。
如果孩子在這段時間找到家長傾訴,那么首先要恭喜這位家長,這說明孩子十分信任你,家庭教育很成功。這個時候,家長要當一個合格的聆聽者,做到共情,不需要講很多道理,只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同時,家長要幫助轉移孩子注意力,讓他們做一些喜歡的事情,比如,大聲唱歌、看電影、發呆、睡覺等緩解焦慮。如果上述方式都無法緩解學生情緒,則需要聯系專業老師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