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德州市旅游發展大會在夏津開幕,簽訂《《京津冀魯豫渝十九城市旅游產業發展聯盟戰略合作協議》
山東鴻泰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Lyocell纖維項目
新希望六和生豬屠宰、肉制品加工及倉儲冷鏈物流建設項目
竣工投產的瑞晟信通電子科技(山東)有限公司一體化智能數據中心和智能設備制造項目
山東朝陽軸承有限公司數字化智能生產線項目
夏津新貌夏津新貌
盛夏時節盛夏時節,,萬物榮華萬物榮華。。綠色是生命的本綠色是生命的本色色,,是幸福的底色是幸福的底色,,也是夏津的特色也是夏津的特色。。
書寫綠色發展理念的道路上書寫綠色發展理念的道路上,,夏津圍繞紡夏津圍繞紡織服裝織服裝、、高端裝備高端裝備、、農副產品深加工三大主導農副產品深加工三大主導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持續擦亮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持續擦亮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金字招牌金字招牌,,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提檔升級,,新興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提質增效,,努力把生態優努力把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優勢勢變成發展優勢。。
“十四五”開局之年,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眼下,夏津正用“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統籌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招商引資為引擎,以改革創新為驅動,以優化環境為保障,實施新型工業化強縣行動,壯大整體經濟實力,奮楫篤行開新局。
發力發力““大培育大培育””邁步高質量邁步高質量
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從“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轉變。一大批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夏津。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9個,到位資金9.71億元;新建續建項目50個,到位資金39.34億元。歐瑞電子、發達面粉、朝陽軸承進入市級“雙50強”;鑫浩冠萊賽爾纖維一體化科技產業項目、鴻泰鼎萊賽爾纖維項目列入省重大項目;千喜鶴食品項目列入省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與騰訊集團積極對接,推動建設棉紡織產業互聯網平臺。
構建構建““全協同全協同””激活新動力激活新動力
優勢產業與新興產業同步布局。聚焦三大主導產業,形成更具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聚焦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塑成戰略新興產業集群;骨干企業與小微企業同步扶持。鼓勵龍頭企業“設備換芯,生產換線,車間換數,企業換智”。按照“分類培育、一企一策”的原則,建立“微升小、小升規”重點培育庫;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同步推進。嚴格投資強度、稅收額度、科技高度、鏈條長度、環保程度、能耗限度“六度”標準,招大項目、好項目。招才引智完善“雙創”平臺,讓科創成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因。
聚焦產業鏈聚焦產業鏈 提升競爭力提升競爭力
以招商引資為引擎,從“單個招引”向“整鏈引進”轉變。堅決落實市委、市政府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工業化強縣建設攻堅突破行動,按照“緊盯前沿、打造生態、沿鏈聚合、集群發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行產業“鏈長制”。各產業鏈按照“一鏈一策一專班”的原則,實行掛圖作戰,完善產業圖譜。著力打造以新希望六和為龍頭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以萊賽爾新材料、華芳紡織為龍頭的紡織產業集群,以朝陽軸承、歐瑞電子為龍頭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區域經濟競爭力不斷提升。
創新作引擎創新作引擎 崛起新高地崛起新高地
以改革創新為驅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6月3日,全省工業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技改現場會在夏津召開。實施重點技改項目73個,總投資83.36億元。實施“人才興夏”行動,落實“鄃城英才5551”政策,編制核心技術攻關清單,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擁有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48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20家企業入選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仁和紡織“海藻纖維紗線研發工程實驗室”為省級重點實驗室;朝陽軸承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和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歐瑞電子、中新科農成為省級“瞪羚”企業。實現“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雙達標,經濟結構顯著優化,發展質量明顯提升。
改革破障礙改革破障礙 開放創新局開放創新局
以優化環境為保障,從“多頭辦理”向“一次辦好”轉變。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無差別一窗受理”“無差別踏勘”“一鏈辦理”“一業一證”“局長陪跑”“秒批秒辦”等系列改革。特別是對全省“3545”專項改革進一步壓減時限,推出“1225”改革目標,即1個工作日完成企業開辦,2個工作日完成不動產登記,25個工作日完成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行政審批全過程。實現了“三個明顯降低”“三個持續增強”?!叭齻€明顯降低”,即企業綜合經營成本明顯降低,市場主體準入門檻明顯降低,政務服務制度成本明顯降低;“三個持續增強”,即市場主體活力持續增強,投資吸引力持續增強,人人皆為營商環境的意識持續增強。
上半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3024戶。扎實落實穩就業各項政策,全縣新增城鎮就業2148人,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奏響奮進曲奏響奮進曲 呈現新圖景呈現新圖景
統籌推進舊城改造和新城開發,改造18個棚戶片區,建設260萬平方米回遷安置房。投資1860萬元,改造老舊小區12個。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國家衛生縣城。統籌“五大振興+社會治理”,迸發“三農”活力。
以機制創新促產業振興。依托國企改革,成立鄉村振興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搭建資產監管、金融科技、數字農業社會化服務和數字化社會化綜合治理四大平臺,實現產業、金融以及社會治理的有機融合,先后引進新希望六和、綠巨人等重點產業項目助力產業振興。
以農文旅融合促文化振興。實施“遺產復興”“春風化雨”等工程,連續舉辦十四屆椹果生態文化節及其系列活動,成功舉辦德州市第二屆旅游發展大會,簽訂《京津冀魯豫渝十九城市旅游產業發展聯盟戰略合作協議》。點上打造旅游項目,線上謀劃旅游線路,面上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
以引育并舉促人才振興。協調重點企業與山東農科院、青島大學等19家校所合作,引進北京化工大學杜俊琪團隊、青島大學辛玉軍等專家教授27人。
以環境整治促生態振興。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在“三改一清”的基礎上,增加了閑散宅基清理、增綠添彩等內容,建成平安湖小鎮等鄉村振興美麗村居示范項目,打造“美麗庭院”示范戶1.17萬戶。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夯實堡壘促組織振興。
以共建共治共享促社會治理。以黨群服務中心為載體,統籌社會各方資源,建立司法員、老警員、老支書參與的多元調解基層治理“夏津模式”。推廣“海霞工作法”,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做到服務不缺位、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
□董玉龍鄧美平李帥